1973年,美國導演JamesBridges以當年的哈佛法學院的實際情況,拍攝了一部名叫“ThePaperChase”的電影,中文翻譯為《平步青云》。這部無論導演和演員陣容都并非豪華的電影在后來連續的幾十年中,一直都被全美幾乎每個法律系的學生視為“第一堂必修課”。 Chase,翻譯過來是“追擊、追逐”的意思。The Paper Chase,簡單直接就道破了法律中追逐纏夾的本性,卻不知道為何被按上這么一個無甚相關的中文名字。也許在作者理解中,進入哈佛法學院攻讀法律專業,就離光榮與夢想的美式好生活相差無幾———眼看著就要平步青云、志得意滿了吧。 一個世紀以前,哈佛大學商學院創造性地采用了“實例分析”的授課形式以后,哈佛的法學院在不久以后也如法炮制并名噪一時———很快,全美大學的法學院就紛紛修改了自己的授課模式,把一個又一個的案例分析帶進了課堂。 翻開厚厚的課本,你會驚訝地發現里面羅列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經典案例。至于上課,老師總是手持一份差不多有200多名學生(也就是班上全部學生)的花名冊,連名帶姓還附照片一張,被點中的學生,則要就指定的案例各自發表意見和看法。課堂的唇槍舌劍,正反互辯的緊張程度與真實的法庭其實已相差無幾。在這樣的氛圍里,學生很快就開始明白,對于絕大多數的案件而言,所謂決定性的優勢并不存在,勝或敗大半就系于辯護者對案件的分析洞察力以及溝通力之上。 因此,每堂課前的預習,就變得意義非凡,無論是不想在課堂上張口結舌,顏面全無,還是想要在課堂上一鳴驚人,博得喝彩,去圖書館搜羅資料,然后凝心思考、提煉觀點都是不得不完成的功課。 于是,法學院學生的校園生活就顯得分外忙碌。圖書館是從周一到周四必然要光顧的地方,到了周末,固然可以稍稍放松一下神經,找個消費合理環境舒適的酒吧三五成群地去“喝上一杯”,可是酒過不了一巡,大家便會不自覺地“案件重提”,爭論之熱烈比起課堂上有過之而無不及。 在每個攻讀法律博士的學生心中,唯一不爭的事實是,美國有太多的好律師,想要出人頭地或者平步青云,一切都須從眼下做起。